在制藥研發、功能材料制備與食品工藝優化中,造粒包衣實驗機能夠將粉末轉化為流動性好、溶出可控的顆粒或包衣微丸。參數設置不當、噴槍堵塞或流化不良,都可能導致顆粒結塊、包衣不均或實驗失敗。掌握
造粒包衣實驗機的規范使用方法,是實現從粉末到功能微粒精準轉變的關鍵。

一、物料裝載
將預混均勻的粉末倒入流化室,裝料量通常為容器體積的30%–60%,避免過滿影響流化;
關閉流化室門,確保密封。
二、參數設定與模式選擇
選擇工藝模式:
造粒模式:用于濕法制粒;
包衣模式:用于顆粒或微丸表面包覆。
關鍵參數設置:
進風溫度:根據物料熱敏性設定(如30–80℃),避免降解或過快干燥;
風量(風速):調節至物料呈良好流化態(似沸騰液體),無溝流或騰涌;
噴液速率:根據粘合液/包衣液粘度與固含量設定,遵循“少量慢噴”原則,防止物料過濕結塊;
霧化壓力:0.1–0.3MPa,確保霧滴細小均勻;
運行時間:根據工藝終點(如顆粒粒徑、水分含量)預設。
三、試運行與正式操作
空載試運行:
開啟風機,檢查氣流是否穩定,濾芯反吹是否正常。
正式運行:
啟動進風加熱,待溫度穩定后開啟流化;
觀察物料流化狀態,調整風量;
啟動蠕動泵開始噴液,同時監控物料溫度與濕度;
造粒階段,待顆粒長大至目標粒徑后,轉入干燥模式;
包衣階段,持續噴液并干燥,實現均勻包覆。
四、過程監控與調整
全程觀察:
通過視窗觀察物料流化是否均勻,有無結塊或塌床;
聽設備運行噪音,異常振動需立即停機檢查。
在線取樣(如有):
定期取樣檢測顆粒粒徑、水分或包衣增重,判斷工藝終點。
五、結束操作與出料
停止噴液:
達到工藝終點后,先停止蠕動泵,繼續流化干燥5–10分鐘,確保顆粒充分干燥。
降溫與停機:
關閉加熱,繼續吹冷風至物料冷卻至室溫;
關閉風機與電源。
出料:
打開取樣閥或流化室門,收集顆粒;
檢查顆粒流動性、外觀與均勻性。